德系品牌的标杆是哪个?答案毫无疑问会是「Volkswagen_大众汽车」,这家从1984年开始于上汽集团合资的德系车企,在国内汽车市场已经风靡了36年。然而实现热销的基础并不是车辆具备多高的品质,而是选择合资的节点恰到好处,同时提供的第一台合资车型也符合当期用户的需求,这台车叫做【passat_b2】(普通桑坦纳)。
80年代的国内汽车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只能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模式发展,也就是吸引外企提供技术支持以实现快速发育。而吸引的条件是拿市场换技术,说白了就是给这家企业留出无限大的市场份额供其后期发展;初期则是以B端(公商务用车)帮助车企完成产销,以这种模式必然会造就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
质量表现_客观评价
初期的大众汽车综合品质优于国产汽车,这是“学生与老师”的水平差距。所以即使是普通桑坦纳在相当长的阶段内确实足够省心,只是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夸张而已。这一批车在B端成为了“通用车型”,而最早一批C端用户由于对汽车毫无概念,选择汽车的参考只有B端的选项;所以第一批个人用户的汽车也是以大众汽车为主,但同期的美系与日系汽车其实更省心。
知识点:公商务用车的选项必然成为「风向标」,因为这些车辆的用户在各自的圈子里属于“意见领袖”。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而选择了大众汽车,在用户自身对于车辆没有充分认知的前提下,盲目给出的好评就会以点到面的扩展。所以后期的C端消费市场普遍认可德系大众,这是一种盲目的信任而导致的结果,不能说是对但一定是必然。
2000年后
发动机烧机油DQ200变速器碰撞测试成绩在合资品牌汽车选项愈发丰富,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水平飞速进步后,进步速度极为缓慢的大众汽车就显得很一般了。比如覆盖「大众·奥迪·斯柯达」三大品牌的发动机烧机油问题,其量产机型从小排量NA机型到中大排量的1.8T/2.0T,烧机油的严重程度可达到“1000km/1L”的标准,这是远远不符合国标机油燃油消耗量比例的。
最新一代的EA211/888平台发动机,其烧机油的问题通过缸套与油气分离器等技术的升级得到了缓解,不过机油损耗的速度以及达到烧机油程度的里程数仍然要比竞品车系的发动机更早。而且大众汽车的内燃机在性能方面并没有优势,比如EA888平台高功率(380Tsi)也只是有162kw/350N·m的动力储备,比它强的2.0T直喷增压机有很多。
DQ200型七档干式双离合是大众汽车的硬伤,这台机器的离合器没有润滑与流动散热系统,离合器总成的耐用性相当差。同时因需要可以降低离合器的半联动效率,结果造成装备这台机器的车辆从新车起就会有低速换挡顿挫。所以早期的DQ200有多次召回,然而在升级后仍然是低水平;其中问题最突出的双质量飞轮生锈异响问题还没有解决,这台机器的级别非常之低。
大众汽车没有自主研发的AT变速器,最高等级的选项也只是「DCT-湿式双离合变速器」。然而与其同级竞品大多选择7/8/9/10挡的横置或纵置AT,与这些机器相比,大众DSG系列的双离合水平就要差的多了。所以现在的大众汽车不仅发动机的水平不高,同时变速器作为核心总成之一也只是低水准。
重点_安全性
大众汽车由于早期的“优势条件”而实现了非常夸张的市场占有率,用户基数的庞大决定了可以非常“任性”。不能否认大部分大众汽车的用户是一点都不懂车的,选车的参考只是「随大流」。而且多为第一台汽车的用户,那么对于汽车的品质认定就会认为“汽车应该是大众品牌的样子”,如果大众汽车质量都差那么其他品牌只会更差。以这种用户心态为基础,大众汽车在明面与背地里湿度都在降低汽车的标准,比如车身结构用料。
参考帕萨特、迈腾、途观L等中端大众汽车,这些车在CIASI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均弯折了A柱,中控台侵入与方向柱的位移说明了车辆的安全性极差。然而这些车的主力版本都在20万以上了,那么剩下的速腾、凌渡、速派、朗逸、宝来、Polo、探歌、探岳等车的水平会如何,用四个字则应为:“可想而知”。
总结:大众汽车的水平已经非常一般,但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退出,而是竞品的技术进步与大众汽车态度的变化。所以该品牌的汽车是不建议再考虑的,同级选项中的美系车辆普遍品质优秀一些,价格定位在30/50万区间以其他欧系品牌为主,比如奔驰、宝马、沃尔沃等等,大众与奥迪两大品牌的“现象级”火爆的现象可能要结束了。
责编:天和MCN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
